top of page

​台灣動物保護的
下一個世代

台灣動物保護運動若以 《野生動物保育法》(1989)及《動物保護法》立法(1998)做為保護動物的起始,迄今已整整超過20年,橫跨一個世代。

不僅整體社會動物保護意識有所提昇,也有越來越多人與組織投入關心各種動物處境。而政府因應動保運動發展,也逐漸體認必須有長期、多元的規劃因應,如近期陸續訂定各類動物「友善」對待定義與指南,研擬「動物福利白皮書」等。

然而民眾與團體的動物倫理觀、政府動保行政的措施和資源,仍多涵蓋在犬貓等寵物或同伴動物議題上。

 

即便是以有關犬貓或流浪動物之福利與權益議題而言,在理論與實際、行動與效果間,也仍存有討論及改進空間。至於動保法同樣規範要「保護」的其他「脊椎動物」,則不論觀念、知識、技術…等皆進展緩慢,更遑論許多國家已將「頭足類、甲殼類」等動物納入動物福利考量範圍。

Image by Kris-Mikael Krister

動物保護工作,改變的是人對待與所相互依存的世界萬物之關係,因此可以說,動物保護工作是改善社會的重要契機。

動物保護三個核心問題:

要保護什麼動物?如何保護?要保護到什麼程度?

三個問題都分別涉及人與動物互動關係、動物倫理(衝突或競和)、法律與行政、相關知識體系的發展與推廣,以及相關技術、設施的發展,產業經濟等面向。

 

從「互動」的角度來看,動物被人類區分為兩大類:
第一大類是「野生動物」,依現行野生動物保育法是指:在「一般狀況下,應生存於棲息環境下之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昆蟲」等動物。

第二大類則是動物保護法「保護」的對象,也就是「犬、貓」與「其他人為飼養或管領之脊椎動物」,其又被分為同伴動物、經濟動物、實驗動物與展演動物等。最後,也不能忽略海洋保育與漁業涉及的動物保護議題。

 

動物保護工作,改變的是人對待與所相互依存的世界萬物之關係,因此可以說,動物保護工作是改善社會的重要契機。

 

上述部份議題,台灣經過這二十年來已看到進步的點滴,但整體而言,仍有大片空間亟需努力。

 

「動保學院」的設立將作為一個平台,除了開展各式動物議題的課程,提供社會大眾、青年學子多樣性的動保觀念、理論、知識,甚至技術的學習管道外,更希望推動不同學科與領域的動物研究帶動整體社會對動物議題關注的廣度與深度,並讓台灣動保運動實務經驗能有傳承與討論交流。

課程方向

各類動保知識

傳遞、研究、開創

動物保護工作實務經驗交流

動物研究 
人與動物互動關係研究

 

(醫學、歷史、文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各類學科中的動物態度或觀點)

動物利用與議題的

認識、體驗、學習
 

國際動保法律與

動保運動比較

發展提升動物福利、

促進動物權益的研究與創新

課程方向
校長的話
動保學院_錢永祥

錢永祥
台灣動物保護學院 校長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校長的話

動物保護作為一種社會運動,在台灣已經歷時二十幾年。關心動物的人們──無論是第一線的救援、收容者,從事動物議題研究的學者,專業化的動物保護組織──在數量以及多樣性方面,都有可觀的擴展。還有熱心而不吝對動物表達溫情、關懷與支援的公民大眾,其人數在近幾年來更是急遽增加,形成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台灣的動物保護運動,已經從篳路藍縷的開創期,逐漸走向下一階段的發展期。

 

在此時刻,一些動保人士認為有幾件當務之急,攸關運動進一步的發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EAST_綠色Logo_方形.png

認識我們

成立於1999年,是台灣第一個全方位關注所有動物處境的動物保護組織。更是一個不畏艱難,從「最被漠視的動物議題」著手倡議的非營利組織。

動社的工作2.png

動物的痛苦在哪裡,動社就在那裡

本會關注同伴動物、經濟動物、實驗動物、野生動物、展演動物、海洋保育、生態保育等議題。我們致力從源頭改善動物處境,並與各國際組織合作,共同推動全球動物保護工作。

認識我們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