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動物與生態電影初探


【最新公告】 9/22(四)《動物與生態電影初探》課程順延一周。
以下是順延後的課程時間,屆時將再寄發課前提醒與課程連結: 9/29(四) 19:00-20:30 第四堂:屍速列車並不可怕?——生態異變的人性詰問 10/6(四) 19:00-20:30 第五堂:游牧人生並不可悲?——野生動物的女性構連 10/13(四) 19:00-20:30 第六堂:小結——四季有時的電影生態
想要報名的朋友,敬請把握機會!


來自香港的陳嘉銘老師,設計了6堂生態電影課,將帶領大家分析以動物象徵的電影,去探討電影裡呈現動物、國族、災難、女性與靈性的種種議題,引領我們再思考人與非人類動物的相互價值及倫理實踐。



課程簡介

生態電影(Ecocinema)是人文學科及電影研究的新課題,旨在探究電影與生態的關係。


本課程希望以生態電影作為分析切入點,與學員探討不同片種——商業片、獨立電影及紀錄片等,提出電影在人為主導下,如何拍攝、呈現,甚至引領觀眾認知及想像動物。

作為初探課程,我們設計了六堂課,除了介紹「生態電影」理論外,更會分析電影以動物象徵,所呈現的動物性、國族性、災難性、女性與靈性的種種議題,引領我們再思考人與非人類動物的相互價值及倫理實踐。



授課方式

本課程為六堂課六個講題,每一堂課1.5小時,期間老師會為學員講解一份參考文本,並以電影例子解說相關議題;學員可以討論及分享,交流對生態電影的想法與批評。



課堂內容

9/1 第一堂:「生態電影」(不)是甚麼?——影像理論與動物保護



有人說「生態電影」是拍攝自然生態的電影,也有人說所有電影都牽涉對生態與生物的呈現;究竟「生態電影」所指為何,第一堂課將會為學員介紹生態電影的理論,從中可見動物保護作為議題,又如何介入當中,豐富電影討論。



文本參考

Rust, Stephen and Salma Monani. “Introduction: Cuts to Dissolves – Defining and Situating Ecocinema Studies.” In Ecocinema Theory and Practice, edited by Stephen Rust, Salma Monani and Sean Cubitt, 1-13.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電影參考

The Perfect Storm 《天搖地動》 (Wolfgang Peterson, 2000)

Quill《導盲犬小Q》(崔洋一, 2004)

Twelve Nights《十二夜》 (Raye, 2013)

In the Heart of the Sea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 (Ron Howard, 2015)




9/8 第二堂:哆啦A夢未必可愛?——動漫動物的有/無限可能



動漫裡的動物,多以可愛的、被擬人化的貓狗為重,也有被妖魔化的動物描寫,進而影響形塑人們內心對動物的想像。第二堂會以影像分析,並以動漫創作的象徵,爬梳動物在之中如何被視為神聖,又或在另一極端被想作怪物,滿足傳統與現代的不同想像。



文本參考

Rust, Stephen and Salma Monani. “Introduction: Cuts to Dissolves – Defining and Situating Ecocinema Studies.” In Ecocinema Theory and Practice, edited by Stephen Rust, Salma Monani and Sean Cubitt, 1-13.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電影參考

My Neighbor Totoro《龍貓》 (Hayao Miyazaki 宮崎駿, 1988)

Antz 《小蟻雄兵(Eric Darnell and Tim Johnson, 1998)

The Secret Life of Pets 《寵物當家》(Chris Renaud, 2016)

Zootopia 《動物方城市》(Byron Howard and Rich Moore, 2016)




9/15 第三堂:哥吉拉未必可惡?——動物災難的國家隱喻



商業電影的其中一個類型——災難片,常呈現為動物所侵害,如《侏羅紀公園》或《猩球崛起》的災難描寫,無不是由動物惹禍。第三堂會由這種描寫出發,探討這類電影背後,災難描寫所涉及的人為因素,以及電影背後可見的國家意識形態。



文本參考

Parson, Sean. “Ape Anxiety: Intelligence, Human Supremacy, and Rise and 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In Screening the Nonhuman: Representations of Animal Others in the Media, edited by Amber E. George and J. L. Schatz, 91-99. Lanham: Lexington Books, 2016.


電影參考

King Kong 《金剛》(Merian C. Cooper and Ernest B. Schoedsack, 1933)

Godzilla 《哥吉拉之誕生》(Ishirō Honda 本多豬四郎, 1954)

The Host 《駭人怪物》(Bong Jong-ho 奉俊昊, 2006)

Moonfall 《月球隕落》(Roland Emmerich, 2022)




9/22 第四堂:屍速列車並不可怕?——生態異變的人性詰問



好萊塢科幻電影的變種人構想,向來是商業成功元素,當中有漫威英雄,也有生化危機,而同時亦常諷刺人類世對自然界所造成的影響。第四堂會以變種人的想像,切入電影有意批判人類主宰世界的現實,從中又可見到原來物種的相會與交錯,都是人們應對生態問題的鏡像。



文本參考

Taylor, Anne. “Animal Approximations: Depicting Cryptic Species” in Engaging with Animals: Interpretations of a Shared Existence (Animal Publics) (Volume 2) edited by Georgette Leah Burns and Mandy Paterson, 131-48. Sydney: Sydney University Press, 2014.


電影參考

Lady in the Water《水中的女人》(M. Night Shyamalan, 2006)

I am Legend 《我是傳奇》(Francis Lawrence, 2007)

Shape of Water《水底情深》(Guillermo del Toro, 2018)

Peninsula 《屍速列車:感染半島》(Yeoh Sang-ho 延尚昊, 2020)




9/29 第五堂:游牧人生並不可悲?——野生動物的女性構連



有說白人與男性,都是主宰生態的核心權力,而被排擠出來的小眾——老弱婦孺、少數族裔與非人類動物,因為被邊緣化而未能掌管未來與危機。第五堂將會把女性身分/身體與野生動物並置,分析非主流電影的描寫,如何為小眾充權,同時暗示小眾皆可自足的生態出路。



文本參考

Chang Chia-ju. “Putting Back the Animals: Woman-Animal Meme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Ecofeminist Imagination.” In Chinese Ecocinema in the Age of Environmental Challenge, edited by Sheldon Lu and Jiayan Mi, 255-70.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電影參考

Wild《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Jean-Marc Vallée, 2014)

Nomadland 《游牧人生》(Chloé Zhao 趙婷, 2020)




10/6 第六堂:小結——四季有時的電影生態



生態電影或被想作僅為現實服務——戲裡往往是商業娛樂,戲外也有意識形態。不過在這兩個範疇以外,更有靈性化的想像,隨同光影所拍下的自然,可看到物種與心靈的扣連同樣不可或缺。第六堂會以此總結,觀照電影為生態的詩意展現,如何可見靈性所在,連結人類與非人類的世界。



文本參考

Ivakhiv, Adrian. “An Ecophilosophy of the Moving Image: Cinema as Anthrobiogeomorphic Machine.” In Ecocinema Theory and Practice, edited by Stephen Rust, Salma Monani and Sean Cubitt, 87-105.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電影參考

The Four Times 《靈魂的四段旅程》 (Michelangelo Frammartino, 2010)

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2010)

Beyond Beauty – Taiwan from Above 《看見台灣》(Chi Po-lin齊柏林, 2013)




講者簡介

陳嘉銘,文化研究博士畢業,專事電影和流行文化研究。 十年前開始接觸動物議題,關注日常生活、媒介現象以及城市發展對動物的種種影響,為香港動物文化研究者。

曾任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講師


​2015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以「動物,文化與現代社會」獨立成科,是首度在香港大專教育出現,利用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角度教授動物研究的學科。亦在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課程,分別開辦 「動物與社會」及「動物與生態人文學」兩個科目,希望為香港引入更多對動物倫理的教育。

​2019出版《寫在牠們滅絕之前——香港動物文化誌》,為講者的結集專書。



報名資訊

▸線上課程 可單堂報名

▸時間|2022月9月1日每周四晚上19:00-20:30,共6周6堂。

▸費用|捐款贊助共學單堂 200 元,6 堂全報1,000元,限定名額30人 (學生與定期定額捐款人單堂100元,6堂全報500元)

 *捐款將用於贊助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推動各項動物保護議題  *本會所開立之捐款收據可扣抵稅額

​ 



bottom of page